EM


在前面概率密度函数估计中,若概率模型的变量都是可观测变量,那么给定数据,便可以直接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或者贝叶斯估计法来直接估计模型参数。但是当模型中含有隐变量时,便不能直接使用这些估计方法,EM算法就是含有隐变量的概率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法,本文便围绕EM算法展开,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

  • 算法引入
  • 算法定义
  • 算法导出
  • 算法收敛性分析
  • 算法应用-高斯混合模型(GMM)

算法引入

首先介绍一个使用EM算法的栗子,引出EM算法应用场景:

三硬币模型: 假设有三枚硬币A,B,C。这三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分别为$\pi,p,q$。现进行如下掷币实验:首先掷出硬币A,根据其结果选出硬币B或硬币C,正面选硬币B,反面选硬币C;然后掷选出的硬币,掷硬币的结果,正面记做1,反面记做0,独立的重复$n$次实验,得到实验结果为$(x_1,\dots,x_n)$
问题: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三枚硬币参数(正面朝上概率)

这个问题的特殊性在于,我们只能够观察到最终实验结果,但是对于中间变量(硬币A的投掷结果)则没有记录,是隐变量,所以该问题是在有隐变量情况下的参数估计问题。下面首先尝试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做如下标记:

  • 待估计参数$\theta = (\pi,p,q)$
  • 观测变量$y$:最终掷硬币结果
  • 隐含变量$z$:每次实验掷硬币A的结果

若直接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我们希望能够写出似然概率$P(y|\theta)$,但这个概率并不能够直接写出,需要引入隐含变量$z$,因此考虑将似然概率写成

将观测数据记做$Y = (Y_1,\dots, Y_n)^T$,未观测数据记做$Z = (Z_1,\dots, Z_n)^T$,则似然函数可以写做:

对数似然函数则是:

直接极大化对数似然函数并不能得到解析解,该问题只能通过EM算法迭代求解

算法推导

首先给出算法定义:
EM算法:

输入: 观测变量数据$Y$,隐变量数据$Z$,联合分布$P(Y,Z|\theta)$,条件分布$P(Z|Y,\theta$
输出: 模型参数$\theta$

  1. 选择参数初始值$\theta^0$,开始迭代
  2. E步:记$\theta^i$为第$i$次迭代参数$\theta$的估计值,在第$i+1$次迭代的E步,计算:
  1. M步: 求使得$Q(\theta,\theta^i)$极大化的$\theta$,确定第$i+1$次迭代的参数的估计值$\theta^{i+1}$
  2. 重复第2,3步,直到算法收敛

从形式上来看,$Q$函数与极大似然函数其实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P(Z|Y,\theta^i)$中使用的是参数迭代估计值,用该迭代估计值代替真值,$Q$函数可以看作是:

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logP(Y,Z|\theta)$关于在给定观测数据$Y$和当前参数$\theta^i$下对未观测数据$Z$的的条件概率分布$P(Z|Y,\theta^i)$的期望。

我们这样使用$Q$函数来近似优化最大似然函数,需要证明这样的迭代优化是有效的

算法导出

对数似然形式前面已经讨论过,形式为:

直接极大化对数似然函数困难之处在于两点:

  • 含有隐变量$Z$
  • 对数似然函数是和的对数的形式

假设在第$i$次迭代后参数$\theta$估计值为$\theta^i$,新的估计值是$\theta$,我们期望新的估计值$\theta$能够使得对数似然函数增大,因此,考虑计算两者的差:

则有:

至此,我们找到了对数似然函数的一个下界,同时在点$\theta^i$处,有:

因此若我们可以找到$\theta^{i+1}$,使得$B(\theta^{i+1},\theta^i)>B(\theta^i,
\theta^i)$,则有: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优化$B(\theta,\theta^i)$,从而变相使原始似然函数增大。接下来考虑$B(\theta,\theta^i)$中需要优化的具体是哪一项:

EM

图中下方曲线为$B(\theta,\theta^i)$,上方曲线为$L(\theta)$,在$\theta^n$处,两者相等,当对$B(\theta,\theta^n)$进行优化时,似然函数也得到了优化,同样,这种迭代算法只能够保证每次迭代都会使得似然函数增加,但并不能保证为全局最优。

算法收敛性分析

该部分只给出一些结论,证明过程略过

定理1:设$P(Y|\theta)$为观测数据的似然函数,$\theta^i$为EM算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序列,$P(Y|\theta^i)$为对应的似然函数序列,则$P(Y|\theta_i)$是单调递增的,即:

定理2:设$L(\theta) = log P(Y|\theta)$为观测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theta^i$为EM算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序列,$L(\theta^i)$为对应的对数似然函数序列

  1. 如果$P(Y|\theta)$有上界,则$L(\theta^i) = log P(Y|\theta^i)$ 收敛到某一值$L^*$
  2. 在函数$Q(\theta,\theta^{‘})$与$L(\theta)$满足一定条件下,由EM算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序列$
    \theta^i$的收敛点$\theta^*$是$L(\theta)$的稳定点

算法应用-高斯混合模型(GMM)

首先给出高斯混合模型定义:

高斯混合模型是指具有如下形式的概率分布模型:

其中,$\alpha_k$是系数,$\alpha_k \geq 0$,$\sum \alpha_k = 1$;$\phi(y|\theta_k)$是高斯概率密度函数,$\theta_k = (\mu_k,\sigma_k^2)$,称为第$k$个分模型

高斯模型是描述数据分布的一种常见模型,但在有时候单一的高斯模型并不足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因此便考虑该数据分布有没有可能用多个高斯模型来描述,即任意一个数据点可能来自于某一个分模型。假设观测数据$y_1,y_2,\dots,y_N$由高斯混合模型生成:

其中$\theta = (\alpha_1,\dots,\alpha_K;\theta_1,\dots,\theta_K)$,我们现在期望利用观测数据将这些参数估计出来。

隐变量定义

首先来看对于这样一个模型,隐变量是什么,数据是这样产生的:首先依概率$\alphak$选择第$k$个高斯分布分模型,然后依第$k$个分模型的概率分布生成观测数据$y$。观测数据$y$是已知的,但是$y$究竟来自于哪个分模型是未知的,记该变量为隐变量$\gamma{jk}$,其定义如下:

目前,我们的观测数据为$yj$,未观测数据是$\gamma{jk}$,完全数据是:

于是,可以写出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

公式中$nk = \sum{j=1}^N \gamma{jk},\sum{k=1}^K n_k = N$,由此,便可以写出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

E步:其实就是要在已知上次迭代参数估计值$\theta$和观测值$y$的情况下将$\gamma{jk}$估计出来,然后代回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下面就求解下$E(\gamma{jk}|y,\theta)$:

将该估计值代回完全数据的对数似然函数,便得到了$Q$函数:

M步:迭代的M步是求函数$Q(\theta,\theta^i)$对$\theta$的极大值,即求新一轮迭代的模型参数:

该步只需分别对$\alphaK,\mu_k,\sigma_k$求偏导,令偏导等于0,注意在求解$\alpha_k$时需要利用$\alpha_k$天然的约束条件$\sum{k=1}^K \alpha_k = 1$,最终求解结果为:

总结

该部分就高斯混合模型的EM算法进行总结

  • 取参数的初始值开始迭代
  • E步:根据当前模型参数,计算分模型$k$对观测数据$y_j$的响应度
  • M步:计算新一轮迭代的模型参数
  • 重复直到算法收敛

文章作者: 思考猫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思考猫 !
评论
 上一篇
线性判别函数 线性判别函数
在这一部分将总结一下关于感知机的一些相关知识点,不过首先我想要介绍下统计学习相关算法的一种分类标准。该部分内容将按照以下几部分进行组织: 模型分类-生成式模型与判别式模型 线性判别-感知机
2020-08-11
下一篇 
概率密度函数估计 概率密度函数估计
在使用贝叶斯理论进行决策时,我们需要知道先验概率$P(\omega)$,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p(x|\omega)$,而在这一部分,我们便讨论下如何从样本集中将这些所需的概率密度函数估计出来
2020-07-27
  目录